導讀:從細分行業來看,制造業比重萎縮已經表現得較為明顯。
今天看到一篇擔心我國去工業化的文章,分析得不無道理。從2010年以來的10年時間里,我國第二產業占經濟的比重從46.5%下降到37.8%,而同期第三產業比重從44.2%上升到54.5%。往好的方面講,經濟結構從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升級;往壞的方面講,第二產業萎縮速度過快,意味著產業空心化。畢竟我國還不是高收入國家,仍然需要制造業立國。
從細分行業來看,制造業比重萎縮已經表現得較為明顯。工業是我國第二產業的主要構成部分,這10年里工業占經濟的比重從40.1%下降到30.1%,降低了10個百分點。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較快,其中,金融業占比從6.2%提高到7.8%,房地產業占比從5.7%提高到7%。考慮到不少工業企業與房地產業關聯度提升,有的企業依靠廠房和土地增值維持生計,真實的房地產業比重遠高于統計數據。
雖然制造業比重逐漸下降符合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規律,但近10年大幅度下降10個百分點是不健康的。要知道,人均產值比我國更高的韓國,近幾年其制造業占比還在攀升。我國制造業比重快速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勞動力成本、地價等要素成本上升,間接融資高速發展擠壓實體經濟利潤,房地產對制造業帶來擠出效應,等等。
為了減少對制造業的擠壓,政策將進一步調整,重點向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開刀。在金融業改革上,大方向是擴大直接融資比重,例如全面實行注冊制。直接融資市場主要是股市和債市,二級市場投資將迎來新的春天。并要求以銀行為代表的間接融資金融機構讓利,把利潤從以金融和房地產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擠壓流向工業特別是高端工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房地產業融資政策已經收緊,下一步將引導釋放出來的流動性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
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比間接融資的銀行機構更具備市場敏感性,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更具優勢。特別是缺乏充足抵押品的高技術制造業發展,非常依賴資本市場的支持。以機器人產業為例,自2013年以來,中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需求市場,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國,2020年中國生產的工業機器人數量達到237068臺,同比大幅增長19.1%,絲毫未受疫情影響,其中大部分企業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支持。
在機器人為代表的高端制造業,我國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存在很好的投資機會。雖然我國是全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國與消費國,但仍然存在不少短板。按照2014年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目標之一,本地機器人制造商要在2020年之前提供一半的國內市場,到2025年達到70%的國內市場。然而,我們未能實現2020年的目標。鑒于此,政策支持力度只會有增無減,未來相關領域具備很大的想象空間。
當前,國產機器人品牌和國外頂級品牌在核心技術上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汽車和3C制造等高端行業,仍由外國品牌主導。作為工業機器人的兩個核心組件,減速器和伺服電機的制造主要由日本主導。中國使用的減速器中有75%以上是從日本工程公司進口,這些部件占中國制造的工業機器人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在市場的推動下以及政策的支持下,這些領域未來將出現國產替代,成長出一些細分領域龍頭企業,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